齐晓光,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九三学社社员。
2003年本科毕业于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05和2008年分别获得西北大学动物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2011年破格副教授,2014年特评晋升教授。2009-2010年获得日本文部省日本学术振兴基金 (JSPS) 赴京都大学 (Kyoto University)高级访问学者;2013-2014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 博士后研究。现为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 (IUCN/SSC) 专家,中国动物学会灵长类专家组成员,中国动物行为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陕西省动物学会常务理事,美国灵长类学会 (ASP) 荣誉会员、多种SCI期刊审稿人等。获得教育部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中国优秀动物生态学青年工作者奖、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陕西省自然科学进步奖一等奖、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西安市第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多项奖励。主要以秦岭金丝猴为研究对象,开展行为生态学、保护生物学与分子遗传学等领域的研究,研究课题包括秦岭金丝猴社会组织结构及其维持机制、交配与繁殖策略、社会联属关系与空间配置等内容;研究成果被“CCTV”,“美国国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等多家媒体报道。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主持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教育厅自然科学专项基金、西北大学“优秀青年学术骨干支持计划”、中国科学院动物生态与保护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基金、日本COSMO基金、美国PCI基金等10余项,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20余项。先后发表SCI论文40余篇。指导大学生在 “挑战杯”科技创新竞赛中获得全国二等奖,陕西省特等奖,并被评为优秀科技辅导员,获得陕西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其中第一作者论文(并列通讯作者)“Satellite telemetry and social modeling offer new insights into the origin of primate multilevel societies”在国际顶级综合类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影响因子IF=11.47),揭示了灵长类MLS系统的多样性,及其多起源的进化机制;被评选为“2014年度中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十大事件”,并在中国动物学会第十七届全国代表大会上,被《中国动物学会八十周年回顾》中被特别提及。
通信地址: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西安市太白北路229号;邮编 710069
Tel \ Fax: 029-88303304 E-mail: qixg@nwu.edu.cn
科研项目
主持的科研项目
1.灵长类行为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31622053),(2017-2019年)
2.秦岭川金丝猴社群分离聚合机制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1470455),(2015-2018年)
3.川金丝猴全雄群(AMU)的组织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31270438),(2013-2016年)
4.秦岭川金丝猴雌性迁移与OMU维持机制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30900168),(2010-2012年)
5.秦岭金丝猴全雄群的个体迁移与支配从属网络,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3KJXX-27),(2013-2015年)
6.秦岭川金丝猴的行为生态学研究,西北大学“优秀青年学术骨干支持计划”,(2012-2015年)
7.秦岭金丝猴全雄群(AMU)社会联属网络的研究,陕西省教育厅自然科学专项基金,(12JK0825),(2012-2014年)
8.神农架川金丝猴社会组织的研究,中国科学院动物生态与保护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基金,(2011-2013年)
9.秦岭川金丝猴雌性迁移与OMU维持机制的研究,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009JM3002),(2010-2012年)
10.秦岭川金丝猴雌性迁移与OMU维持机制的研究,陕西省教育厅自然科学专项基金,(09JK766),(2009-2012年)
11.秦岭川金丝猴的社会组织及单元内个体支配从属关系的研究,西北大学科研启动基金,(2008-2010年)
12.秦岭川金丝猴雌性迁移与OMU维持机制的研究,西部资源生物与现代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开放基金,(KH09016) ,(2008-2010年)
13.陕西秦岭生态监测,陕西省环保厅项目,(2010-2015) (子项目)
参与的科研项目
1.珍稀动物濒危机制及保护技术研究,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2016YFC0503202),(2016-2020年),(骨干/项目学术秘书)
2.川金丝猴社会体系稳定机制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1130061),(2012-2016年),(第1完成人)
3.生境破碎化对金丝猴生存、繁衍的影响及其适应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30630016) (2007-2010年)
4.秦岭川金丝猴社群内亲缘关系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0970379) (2010-2012年)
5.雌性川金丝猴繁殖偏斜与性行为策略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0770375) (2008-2010年)
6.秦岭川金丝猴孤立种群近交现象和近亲交配避免策略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30570312) (2006-2008年)
7.秦岭川金丝猴群的社会组织和结构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30370202) (2004-2006年)
8.秦岭金丝猴栖息地上废弃公路的植被恢复项目,日本COSMO石油环保卡基金 (2005-2009年)
9.秦岭金丝猴的生态和行为的研究,美国San Diego动物学会基金 (2001-2005年)
10.秦岭金丝猴栖息地利用的研究,美国Primate Conservation Inc研究基金(参加)(2002-2004年)
11.秦岭川金丝猴群的社会组织和结构的研究,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 (2004-2006年) (204186)
12.秦岭川金丝猴群的社会组织和结构的研究,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 (2004-2006年) (2003C129)
13.秦岭川金丝猴在破碎化的栖息地上怎样生活?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2001-2003年) (01JK097)
14.关于秦岭金丝猴社群结构的研究,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2005-2007年) (05JK295)
获奖情况
教育部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教育部,2016
陕西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陕西省人民政府,2015
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陕西省政府,2013
全国优秀青年动物生态学工作者奖,中国动物学会/中国生态学会,2011
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陕西省学位委员会,2011(2008届)
秦岭川金丝猴种群稳定机制的研究,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09-1-28-R3,2009
秦岭川金丝猴种群稳定机制的研究,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09GK-N05,2009
西安市第十三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2010
陕西省第二十二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优秀科技辅导员,2007
陕西省“挑战杯”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优秀科技辅导员(特等奖),2011
第十二届全国“挑战杯”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优秀科技辅导员(二等奖),2011
学会兼职
中国动物学会会员
中国动物学会动物行为学分会 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中国灵长类学会 常务理事
陕西省动物学会 常务理事
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灵长类专家组成员
联合国IUCN\SSC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灵长类专家
国际灵长类学会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委员(亚洲代表)
American Society of Primatology(美国灵长类学会) 会员
《Scientific Report》特约审稿人
《American Journal of Primatology》特约审稿人
《Folia Primatologica》特约审稿人
《Integrative Zoology》特约审稿人
《Primates》特约审稿人
《兽类学报》审稿人
《动物学研究》审稿人
《生态学报》审稿人
学术交流
●国际交流
2007年4月 英国Cambridge University,剑桥大学保护生物学大会(特邀发言人)
2009年7-8月 日本京都大学灵长类研究所,访问学者
2009年11月-2010年3月日本京都大学灵长类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 (日本学术振兴会基金,JSPS)
2012年9-10月 以色列Haifa University,国际动物学大会,报告
2013年10月 美国Iowa State University,美国MPIG学会,报告
2014年1月 哥斯达黎加La Surete,灵长类研究工作站,报告
●国内学术报告
2006年3月 广西扶绥,国际灵长类研讨会 报告
2006年10月上海,第三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 报告
2006年12月 陕西西安,中国兽类学会灵长类专家组学术研讨会
2008年11月 陕西西安,陕西动物学会学术研讨会 报告
2009年4月 四川南充,第七届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暨第五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报告
2009年10月 湖北神农架 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灵长类专家组会议 大会发言
2011年7月 四川唐家河 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灵长类专家组会议 大会发言
2011年10月 浙江金华 中国生态学会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年会 报告
2014年10月 陕西佛坪 中国灵长类学会,报告
2014年11月 广西桂林 第十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中国生态学会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鸟类学分会主办) 大会主题报告
2014年11月 广东广州 第十七届中国动物学大会
教学情况
1、授课
● 陆栖脊椎动物分类学 本科四年级
●脊椎动物分类学的原理与方法 硕士一年级
●保护生物学 硕士一年级
●生物学野外综合教学实习 本科一年级
●动物生态学专题 博士一年级
2、教学
●指导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国家理科人才基地建设能力提高项目(1项)
西北大学生物学基地(本科)科研训练及科研能力提高子项目,编号J1210063
● 指导教育部国家大学生科学创新项目(3项)
侯立等:雄性秦岭川金丝猴的交配模式和繁殖策略
张堪等:秦岭川金丝猴肢体运动行为模式的研究
呼宇宁等:秦岭川金丝猴全雄群(AMU)内的个体迁移
李曼等:秦岭川金丝猴全雄群内个体皮质醇水平与等级关系的研究
3、指导本科生实践科研工作
● 秦岭川金丝猴行为生态学的野外研究
在秦岭北坡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以西北大学秦岭金丝猴研究基地为依托,对玉皇庙地区西梁群的社会组织、繁殖策略进行行为生态学观察。
指导学生吴秦伟关于秦岭川金丝猴全雄群的研究,在“挑战杯”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获得陕西省特等奖,和国家二等奖各一项。
● 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热带雨林的生物多样性
对云南西双版纳地区普洱、思茅、景洪、勐仑地区的动植物区系与分类进行野外观察,制作标本与实践
● 甘蒙边境马鬃山地区兽类区系的调查
对甘肃、新疆、内蒙、外蒙交界的马鬃山地区极干旱戈壁的兽类区系进行调查,特别是对北山羊、盘羊、鹅喉羚、蒙古野驴等珍稀濒危物种分布与种群数量的保护生物学研究。
著作
《Primates in China》Springer出版 主编之一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Primatology》Wiley-Blackwell出版 参编
近期发表论文
Song XY, Zhang P, Huang K, QI Xiao-Guang, Li BG. et al. 2016. The influence of positive selection and trans-species evolution on DPB diversity in the golden snub-nosed monkeys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Primates. DOI 10.1007 /s10329-016-0544-0
Zhao HT, Wang XW, Wang CL, QI Xiao-Guang, Li BG. et al. 2016. Postconflict behavior among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leader males in the Qinling Mountains, China. Current Zoology, 62, 33–37 (IF=1.76).
Huang K, Ritland K, Dunn DW, QI Xiao-Guang, Guo ST, Li BG. 2016. Estimating relatedness in the presence of null alleles. Genetics. 202, 247–260.
Zhao HT, Li JX, Wang XW, Wang CL, QI Xiao-Guang, Guo ST, Li BG. 2015. Postconflict conciliation within one-male breeding units in sichuan snub-nosed monkeys in the Qinling mountains, China. Folia Primatologica. 86(5):446-454.
Huang K, Ritland K, Guo S, Dunn DW, QI Xiao-Guang*, Zhang P, He G. Li BG. et al. 2015. Estimating pairwise relatedness between individuals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ploidy. 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 15(4):772-784. (IF=5.626)
Huang K, Guo S, Shattuck MR, QI Xiao-Guang, Zhang P, Li BG*, et al. 2015. A maximum-likelihood estimation of pairwise relatedness for autopolyploids. Heredity. 114(2): 133-142.(IF=3.81)
Zhu WW, Garber PA, Bezanson M, QI Xiao-Guang*, Li BG. 2015. Age- and sex- based patterns of positional behavior and substrate utilization in the Golden snub-nosed monkey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American Journal of Primatology. 77 (1): 98–108. (*通讯作者).(IF=2.54)
Wang CL, Wang XX, QI Xiao-Guang, Guo ST, Zhao HT, Wei W, Li BG. 2014. Influence of human activities on the historical and current distribution of Sichuan snub-nosed monkeys in the Qinling mountains, China. Folia Primatol. 85(6): 343-357.(IF=0.73)
QI Xiao-Guang*, Garber PA, Huang ZP. Huang K. Li BG*, et al. 2014. Satellite telemetry and social modeling offer new insights into the origin of primate multilevel societies. Nature Communications. 5:5296 doi: 10.1038/ncomms 6296. (*通讯作者).(IF=11. 47)
Huang ZP, QI Xiao-Guang*, Garber PA, Jin T, Li BG, et al. 2014. the use of camera traps to identify the set of scavengers preying on the carcass of a golden snub-nosed monkey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PLoS ONE 9(2): e87318. doi:10.1371/journal.pone.0087318(*通讯作者). (IF=3.53)
Fu WW, Zhao DP, QI Xiao-Guang, Li BG et al. 2013. Free-ranging sichuan snub-nosed monkeys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neophobia, neophilia, or both? Current Zoology. 59 (3): 311–316. (IF=1.81)
Wang XX, Wang CL, QI Xiao-Guang*, Li BG et al. 2013. A newly-found pattern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among adults within one-male units of golden snub-nosed monkeys (Rhinopithecus roxenalla) in the Qinling mountains, China.Integr Zool. 8: 400–409. (*通讯作者). (IF=1.42)
He HX, Zhao HT QI Xiao-Guang, Li BG et al. 2013. Dominance rank of adult females and mating competition in Sichuan snub-nosed monkeys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in the Qinling Mountains, China. Chi Sci Bull. 58(18): 2205-2211. (IF=1.37)
Wei W, QI Xiao-Guang, Garber PA, Li BG, et al. 2013. Supply and demand determine the market value of access to infants in the Golden snub-nosed Monkey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PLoS ONE 8(6): e65962. doi:10.1371/journal.pone. 0065962. (共同第一作者). (IF=3.53)
Wei W, QI Xiao-Guang, Li BG et al. 2012. Market powers predict the reciprocation of grooming in the Golden snub-nosed monkey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PLoS ONE. 7(5): e36802. doi:10.1371/journal.pone.0036802. (共同第一作者). (IF=3.53)
Zhang P, Li BG, QI Xiao-Guang, MacIntosh AJ, et al. 2012. A proximity-based social network of the Sichuan snub-nosed monkey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Int J Primatol. 33(5):1081-1095. (IF=1.99)
QI Xiao-Guang, Yang B, Garber PA Li BG, et al. 2011. Sexual interference in golden snub-nosed monkey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a test of sexual competition hypotheses on polygynous species. Am J Primatol. 73 (4): 366-377. (IF=2.54)
Zhang P, Watanabe K, QI Xiao-Guang et al. 2011. Sleeping cluster patterns and retiring behaviors during winter in a free-ranging band of the Sichuan snub-nosed monkey. Primates. 52 (3): 201-208. (IF=1.39)
He G, Huang K, QI Xiao-Guang, Li BG, et al. 2011. Evaluating the reliability of microsatellite genotyping from low-quality DNA templates with a polynomial distribution model. Chi Sci Bull. 56: 2523−2530. (IF=1.37)
QI Xiao-Guang, Li BG, Watanabe K. et al. 2009. Social dynamics of golden snub-nosed monkey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female transfer and one-male unit succession. Am J Primatol. 71 (8): 670-679. (IF=2.54)
QI Xiao-Guang, Li BG, et al. 2008. Reproductive parameters of wild female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Am J Primatol. 70 (4): 311-319. (IF=2.54)
Zhang P, Li BG, QI Xiao-Guang et al. 2008. Dominance relationships among one-male units in a provisioned free-ranging band of the sichuan snub-nosed monkeys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in the Qinling mountains, China. Am J Primatol. 70:634–641. (IF=2.54)
QI Xiao-Guang, Li BG. 2006. The survey of Golden snub-nosed monkey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in Qinling mountains. China Nature. 13 (3): 35-37.
QI Xiao-Guang. 2004. Current status and conservation of Golden snub-nosed monkey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and their social organization in Qinling mountains, China. Abstract of cambridge conference on conservation science,Cambridge, England. p13.
郭东,齐晓光*,田嘉申,胡永乐,司开创,高存劳,李保国. 2016. 秦岭川金丝猴的携带死婴行为. 兽类学报, 36 (2): 123 – 128 (*通讯作者).
靳铁治,边坤,王开锋,齐晓光,刘楚光,王艳. 2015. 甘肃省肃北发现白喉石鵖. 四川动物, 34(2), p 180.
靳铁治,常罡,齐晓光,王开锋. 2014. 草兔消化道长度和重量的季节变化. 生态学杂志, 33(11), 3026-3032.
赵海涛, 王晓卫, 齐晓光, 王程亮, 高存劳, 司开创,李保国. 2013. 秦岭川金丝猴成年雌性优势资源占有与社会等级的判定. 兽类学报, 33(3), 215-222.
吴林林, 郭松涛, 齐晓光, 张培,李保国. 2013. 非人灵长类的亲缘选择. 兽类学报, 33(3), 267-273.
杨斌, 王程亮, 纪维红, 赵海涛, 王开锋, 齐晓光, 李保国. 2013. 非人灵长类性打搅行为研究进展. 生态学报, 33(19), 5973-5980.
王程亮,王晓卫,齐晓光,赵海涛,李保国,赵建强,蒲可,2013,群居动物中的共同决策,生态学报,33(16): 4857-4863.
贺海霞,赵海涛,齐晓光,李保国等,2013,秦岭川金丝猴单元内成年雌性的等级关系与交配竞争,科学通报,58(16): 1513-1519.
张晶,齐晓光*,李保国等,2012,非人灵长类位置行为的辐射适应与研究进展,动物学研究,33(5):511-522. (*通讯作者).
王晓卫,赵海涛,齐晓光,王程亮,杨斌,李保国,2012,灵长类社会玩耍的行为模式、影响因素及其功能风险,生态学报,32(9):2910-2917.
王晓卫,齐晓光等,2011,秦岭川金丝猴1至2岁个体的社会玩耍行为,兽类学报,31(2):141-147.
何刚,黄康,郭松涛,齐晓光等,2011,用多项式分布模型评估低质量DNA模板微卫星分型的可靠性,科学通报,56(22):1763-1770.
吴秦伟,齐晓光等,2011,非人灵长类全雄群的形成与组织结构,动物学杂志,46(3):152-160,(通讯作者).
边坤,刘楚光,王开峰,齐晓光,王艳,李保国,2011,甘肃马鬃山北山羊春季卧息地的选择,四川动物,30(4):633-637.
齐晓光,王铭,李保国等,2010,秦岭川金丝猴个体间团抱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兽类学报,30(4):365-376.
齐晓光,渡边邦夫,李保国等,2010,非人灵长类重层社会中一夫多妻制体系的分化,兽类学报,30(3):322-338.
王开峰,靳铁治,齐晓光,李保国等,2010,甘肃马鬃山发现小地兔,动物学杂志,45(6): 145-148.
高翔,郭松涛,齐晓光等,2010,秦岭川金丝猴雌性携抱偏好与婴儿吸乳偏好,兽类学报,30(2):133 -138
王程亮,齐晓光,李保国等,2008,非人灵长类个体的迁移与扩散,人类学学报,27:256-263.
齐晓光,李保国,李银华,2006,秦岭川金丝猴的母系投入与生殖性别偏倚,动物学报,52(1):1-10.
李保国,李宏群,齐晓光等,2006,秦岭川金丝猴一个投食群等级关系的研究,兽类学报,26:18-25.
王晓卫,于晓平,齐晓光等,2006,生境破碎化对非人灵长类生存影响的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4:113-116.
李保国,齐晓光,卢竹艳,2004,大自然的瑰宝—秦岭金丝猴,野生动物,25:35-37.
齐晓光,李保国,Chia. L Tan,高云芳,2004,秦岭川金丝猴群在非移动时的空间结构,动物学报,50:697-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