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大纲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实验教学 > 教学大纲 > 正文
《药用植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25日 13:49    作者:    点击量:    分享到:

学时:36                  学分:2

适用专业:中药学 课程性质: 必修

一、 课程说明

药用植物学实验课是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中药本科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实验课,在一年级的第一学期开设,总课时36学时,占药用植物学总课时的40 %,为学习其它专业基础课奠定良好的基础。

药用植物学实验课是植物科学和医药学科相互渗透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目的就是把课堂教学中所获得的理论知识加以验证、巩固,使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同学独立思考的能力,为学习其他专业课打好扎实的基础。因此必须在实验前掌握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作好实验指导的预习,明确本次实验的目的要求,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态度严肃认真,亲手操作,分析研究,独立思考,最后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要求、细致准确地作好作业。为了保证以上目的和要求的实现,实验进行前提问、检查准备情况。作业不合格者,必须重作。

药用植物学的实验方法 :主要是进行实验的观察研究,少数采用化学检验。

观察植物形态时,采用室内和室外相结合的方法,直接观察或用实体显微镜、放大镜的帮助即可进行观察。在室外主要观察植物在自然生长下的生活习性等形态特征;植物形态、机能和环境的相互关系;植物形态的多样性极其变化规律。在室内是通过典型材料(新鲜材料、浸制标本、腊叶标本)进行更细致的分析研究、观察,掌握植物的各种组织器官的形态特征。

研究植物的内部构造显微结构时,必须利用显微镜才能观察研究。植物的各部分,在自然状态下,大部分是不透明的,不能直接在显微镜下观察,必须要经过特殊手段,减少其厚度和体积,使光线能透过,便于在显微镜下观察,因此就产生了显微技术。显微技术中重要的步骤是显微制片。就是把要观察的植物材料做成玻片标本,然后置于显微镜下从低倍镜到高倍镜、由外到内、总体到局部,仔细观察各部分的细微结构特点。观察结果一般用文字描述和生物绘图进行记载。文字描述力求简单明了,反映客观实际。绘图的原则是以生物研究为主,艺术表现手法为付,绘出的图要求具有高度的科学性、精密美观。

二、 药用植物学实验内容

实验一 植物细胞

1 实验目的与要求

1)通过显微化学方法,了解构成植物细胞壁的性质及壁的次生变化规律。

2)观察各种类型的质体,了解质体的形态特征。

3)通过对几种主要贮藏物质观察,了解其存在形式及形态特征。

2  实验内容

(1)植物细胞壁的次生变化及其化学组成

2)原生质体内的一些细胞器和内含物

3  思考题

1 植物细胞壁有哪些主要成分?它们与细胞壁的功能有何关系?

2)比较三种质体的形态,结构,颜色,存在器官和功能。

3)质体有哪几种类型?它们的结构和功能之间有何联系?

实验二 植物的组织及组织系统

1  实验目的与要求

掌握维管植物的三大组织系统的各自特征,以及各种组织的细胞形态特征。

2  实验内容

1)基本组织系统

2)维管组织系统

3)皮组织系统

3  思考题

1)试比较导管与管胞,导管与筛管的形态,构造与功能。

2)厚角组织与厚壁组织的分布,结构特点;如何与它们的功能相适应?

3)何为周皮?它包括哪几个部分?

实验三 根尖与根的结构

1  实验目的与要求

1)观察根尖结构,了解生长锥的细胞特征及组织分化过程。

2)掌握根初生结构和次生结构的特征,了解其形成和发育情况。

2  实验内容

1)根尖结构

2)根的初生结构

3)根的次生结构

4)侧根的发生

3  思考题

1)总结根的形成层活动规律。

2)解释名词 凯氏代 通道细胞 内始式 外始式 维管射线 内起源

实验四 茎的初生结构

1 实验目的与要求

掌握各类植物茎的初生构造,并了解其各部分是如何形成的。

2  实验内容

1)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构造

2)单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

3  思考题

1)比较双子叶植物根,茎初生结构的异同点。

2)解释名词 束中形成层 外韧维管束 周韧维管束 双韧维管束 周木维管束

实验五 茎的次生结构

1  实验目的与要求

1)掌握双子叶植物茎次生结构的基本特征,并了解其形成过程。

2)了解裸子植物茎的构造特征。

2  实验内容

1)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结构

2)裸子植物茎的构造。

3  思考题

1)根的维管形成层与茎的维管形成层出现过程有何不同?

2)名词解释 射线原始细胞 纺锤状原始细胞

实验六 叶的基本构造

1  实验目的与要求

掌握一般双子叶植物叶何禾本科植物叶片的构造特征。了解裸子植物叶的结构。

2  实验内容

1)双子叶植物叶片构造

2)禾本科植物叶片的结构

3)裸子植物叶的构造

3  思考题

1 试比较双子叶事物叶与禾本科植物叶构造的异同点。

2)解释名词 运动细胞 传递细胞 气孔器

实验七 花药及子房的构造

1  实验目的与要求

掌握花药和子房的结构特征,了解花粉粒和胚囊的形成及发育过程。

2  实验内容

1)花药的结构

2)子房的构造

3  思考题

1)花粉粒和胚囊形成过程。

2)简述被子植物的双受精过程。

实验八 种子的发育及种子、果实的形态结构

1  实验目的与要求

掌握种子的发育过程,了解种子和果实的形态结构。

2  实验内容

1)种子的形成

2 种子的结构

3)果实的形态结构

3 思考题

1)花的各部分在受精后,将形成果实的哪一部分?

2)名词解释 双受精 细胞型胚乳 外胚乳 单性结实 聚花果 聚合果

实验九 藻类、菌类、苔藓及蕨类植物

1 实验目的与要求

通过实验观察红藻和褐藻的代表植物的形态构造及其生活史的全过程,了解和掌握这两类植物的主要特征。了解掌握粘菌和真菌的一般特征,以及代表植物的形态,构造和繁殖方式。苔藓、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正确理解它们在植物界中的系统地位。

2实验内容

1)红藻

2)褐藻

3)菌类

3 思考题

1)为什么说粘菌是介于植物和动物之间的生物?

2)通过代表植物理解真菌的有性生殖和有性孢子。

3)为什么说苔藓植物是陆生植物发展中的一个旁支?

4)详述蕨的生活史并与葫芦藓的生活史作比较。

实验十 裸子植物孢子叶球和种子的形态结构

1  实验目的与要求

通过实验观察代表植物,了解裸子植物个体发育过程的概况及各阶段的主要特征。

2  实验内容

1)小孢子叶球的构造。

2)大孢子叶球的构造

3)成熟种子和胚的构造

3 思考题

1)苔藓,蕨类,裸子植物的世代交替现象有什么异同?

2)名词解释 简单多胚现象 裂生多胚现象

三、 实验学时安排

实验内容 安排周次 学时 实验类型

实验一 植物细胞                           3             2           验证型

实验二 植物的组织及组织系统I       4             2           综合型

实验三 植物的组织及组织系统II       5             2         综合型

实验四 根尖与根的结构                   6             2         综合型

实验五 茎的初生结构                     7             2         验证型

实验六 茎的次生结构                      8             2         综合型

实验七 叶的基本构造                      9             2         综合型

实验八 叶的发育                            10            2         综合型

实验九 花的形态构造                      11            2         综合型

实验十 花药及子房的构造                12           2          综合型

实验十一 种子的发育及种子、果实    13           2          综合型

的形态结构

实验十二 藻类、苔藓及蕨类植物      14            2          验证型

实验十三 裸子植物孢子叶球和种子    15           2          综合型

的形态结构

实验十四 校园植物分类             16          2         综合型

的形态结构

四、 实验课考试

按有关规定实验课成绩占药用植物学课总成绩的30%。本门实验课考试方式主要是采用考察方式,具体是实验课老师记录每位学生上课出勤、在实验中的态度、动手能力、实验报告的成绩,老师参考这几项因素、成绩,综合评定给出学生实验分数。

五、 参考书目

1.        刘文哲,赵鹏等. 植物学实验. 科学出版社,2015

2.        杨春澍等. 药用植物学.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3.        艾铁民等. 药用植物学.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

4.        赵桂仿等. 植物学,科学出版社,2009

5.        周云龙. 药用植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         . 药用植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7.        王玛丽,赵桂仿,李智选等. 药用植物学实验与实习指导.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

8.        陆时万等. 植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9.        吴国芳等. 植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