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案例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实验案例 > 正文
案例6: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后含物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09日 00:00    作者:    点击量:    分享到:

一、背景知识:

典型植物细胞的细胞质可分为膜(质膜及液泡膜)、透明质和细胞器(内质网、质体、线粒体、高尔基氏体和核糖体等)。透明质为细胞质的无定形可溶性部分,其中悬浮着细胞器及各种后含物。质膜是细胞质的境界,紧贴细胞壁,细胞壁有许多小孔,因此相邻细胞的细胞质是互相贯通的。质膜对物质的透过有选择性。液泡膜位于细胞质和细胞液相接触的部位,与质膜形态结构基本相似。

质体是真核细胞中所特有的细胞器,呈药片状、盘状或球形,表面有2层膜,其功能同能量代谢、营养贮存和植物的繁殖都有密切关系。质体通常由前质体直接或间接发育而来,前质体一般存在于胚或分生组织中,通常为双层膜,膜内含有比较均一的基质。质体大体可分三大类,即无色体、叶绿体和有色体。

后含物是细胞在生长分化过程中,以及成熟后由于代谢活动产生的贮藏物质或废物,或存在于液泡中,或存在于细胞器中。


二、实验目的与要求:

(1)了解植物的细胞结构。

(2)了解质体的形态特征。

(3)了解后含物的特点。


三、实验内容:

(1)植物细胞结构的观察:细胞壁、原生质体(细胞核、质体和液泡)

实验材料:新鲜的洋葱内表皮

1.取一片干净的载玻片,用滴管在其中央第一滴水;

2.取新鲜洋葱叶片,用刀片或镊子撕取洋葱鳞茎内一小块表皮(5 mm),迅速将其置于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注意:若发生卷曲,应细心用解剖针将其展开;

3.盖上盖玻片,注意:盖盖玻片时,应用镊子夹住盖玻片一侧,使另一侧与水滴边缘相接触,慢慢放下,直至放平(空气被挤出,以免产生气泡);

4.在显微镜下观察自然状态下洋葱鳞茎内表皮细胞壁特征;

5.在载玻片上进行氯化锌~碘液染色处理:取1%的碘~碘化钾(I~KI)溶液滴加在材料上,再加1滴66.5%的硫酸;

6.显微镜观察:含纤维素的初生壁呈蓝紫色。细胞壁中的纤维素的成分越多,则蓝色越明显;在次生壁中,纤维已被木质素等覆盖,不变为蓝色。同时,能明显观察到原生质体、液泡和细胞核。


(2)质体的观察:叶绿体、有色体、白色体

1.叶绿体:在解剖镜下撕取一块烟草叶片表皮,放于载玻片上;显微镜观察:可见表皮处带有一些绿色的细胞,为叶肉细胞。仔细观察叶肉细胞中叶绿体的形态。

2. 有色体: 用刀片切一薄片辣椒,放于载玻片上;显微镜观察:可见桔红色的有色体颗粒。

3. 白色体:

a.撕取鸭跖草叶片表皮,制作临时装片;

b.显微镜观察:先在低倍镜下找到表皮细胞和保卫细胞、副卫细胞,然后转换高倍镜,在副卫细胞核周围有一些无色透明的圆球状颗粒即为白色体。

(3)后含物的观察:淀粉粒

1. 取马铃薯块茎一小块,用刀片切去表面氧化层;

2. 刮取少许汁液,制成临时水装片;

3. 显微镜观察:先用低倍镜观察,可见许多大小不等的颗粒,即淀粉粒。选择颗粒不稠密且互不重叠处,切换高倍镜观察。注意:由于淀粉粒未经染色,需要调节光圈大小和细调焦才能观察清楚。可看到椭圆形淀粉粒上有明暗交替的同心圆轮纹围绕着一个核心(脐点)呈偏心排列(教材图2-1-1 A)。视野中的淀粉粒大部分是具有一个脐点的单粒,还有少量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脐点的复粒和半复粒。半复粒中央部分每个脐点有各自轮纹,外围有共同的同心圆;复粒脐点只有自己的轮纹而没有共同的同心圆;

4.从盖玻片一侧滴加少量I-KI溶液,从另一侧吸水,使碘—碘化钾溶液逐渐进入盖玻片下,由于淀粉遇碘能显蓝色反应,因此,淀粉粒被染成蓝色或紫色(教材图2-1-1 B)。


四、课堂作业:

1.绘制洋葱细胞结构

2.绘制马铃薯块茎中的淀粉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