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实验课的目的、要求与规则
一、生理学实验课的重要性
生理学(physiology)是一门实验性的独立学科。从1628年英国医生威廉·哈维(WilliamHarvey)的《心血运动论》一书的问世开始,生理学便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生理学是建立在实验和观察基础上的整体性学科,生理学实验(physiological experiment)就是生理学理论知识的依据与来源。因此,生理学的创立和发展离不开生理学实验。生理学实验课的重要性在于学习生理学的实验方法及科学的整合思想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本课程是医学和生命科学相关专业学生的基础课、必修课程之一。对于其他专业学生,选学生理学实验课,将对个人科学素养和整体观念的提高十分有益。近年来,生命科学的深入发展,分子生物学以及基因遗传学的突破性进展,进一步证明了整体生理学及其实验的重要性。任何体外的生命现象的新发现、新成果,最终都必须在整体生命机体中加以验证。否则,单纯试管、培养皿里的理念既没有实际意义,也难以得到公认。
二、生理学实验课的目的
通过生理学实验,使学生逐步掌握生理学实验课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了解生理学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进而掌握获取生理学知识的技能,提高对实验中各种生理现象的观察、分析、整合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素养与科研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学风。通过书写实验报告,还可提高学生分析、归纳问题及文字表达能力。
三、生理学实验课的要求
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因此,实验课的要求包括对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
1. 实验前
指导教师应集体备课,做到对实验方法、内容以及容易出现的问题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生理学实验是在具有生命活性的机体上进行的,实验结果易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实验前进行集体备课是保证实验顺利完成的基本条件。教师在备课中,明确实验目的要求、统一实验方法步骤、统一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同时要求教师操作熟练。
学生必须认真预实实验教材,了解实验目的要求、实验设计原理、简要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还应复习与本实验有关的理论部分,以提高实验的目的性和主动性,达到进一步巩固有关理论知识的效果。
2. 实验中
教师传授知识要耐心细致,对学生负责。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生理学实验方法和基本操作技术一定要教会、一丝不苟,逐步提高学生的多项能力与综合素质。同时鼓励学生与指导教师自由交换意见,注意引导学生丰富想像力、增强探索与创新意识。
学生应认真听教师讲课,按教师要求进行各项实验操作。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生理现象,并对引起生理现象的原因、意义进行思考与分析。实验用器材、物品要摆放整齐,便于操作。注意保持实验桌面的清洁卫生,随时清除污物。实验桌上不得放置与实验无关的物品。
爱护仪器和实验动物,注意节约实验材料。不经教师许可,不得动用他人或他组的仪器用品,公用物品在使用完后应放回原处,以免影响他人使用。
遵守实验室规则。保持实验安静,不得大声喧哗,以免影响他人实验。
实验结束前请教师审查实验结果。如有错误,及时补救。未经教师许可,学生不是擅自终止实验或离开实验室。
3. 实验后
学生应将实验用具整理就绪,放回原处。所用手术器械、手术桌和其他手术用品擦洗干净,仪器用干布擦净。实验用具如有破损或缺少,及时报告指导教师。做好实验室的清洁卫生工作。
按教师要求妥善处理实验动物,不可自行处理。不能将未处死的动物(尤其鼠类)随手丢弃。实验后,关闭水源、电源、经教师允许方可离开实验室。
整理实验记录,按教师要求书写实验报告并及时交给教师批阅。
教师应认真批改实验报告。如发现不合要求的应指时问题,退回重写。
实验报告的撰写
1. 实验报告的意义
生理学实验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进行实验,细心观察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得出相应的实验结果;并要求学生对所得到的结果,进行认真分析、科学归纳和总结,最后写出实验报告。做生理学实验犹如进行一次小型的科学研究,把实验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最后写出实验报告。生理学实验及书写实验报告是对学生所进行的基本训练之一,这些基本训练包括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对实验结果的独立思考,以及对前人实验结论的判断。如果缺乏这些训练,是无法步入真正科学研究圣殿的。因此,千万不可小视你所书写的每一份实验报告。它必将为提高你的各种能力(包括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对前人实验结论的判断能力)发挥奠基作用。因此,应以科学态度,认真、严肃地对待实验报告的书写,为日后撰写科学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实验报告的内容要求
(1)实验题目
实验题目应与实验报告的内容一致,题目的文字要简而明、概括性强。
(2)目的要求
即实验目的。目的要求应与实验题目密切相关,不写与之无关的内容。文字力求简练。
(3)实验原理
本次实验所涉及到的生理学原理,是我们需要在本次实验中去验证的理论知识。通过实验,将理论原理具体化,可视化,加深对该理论的理解。因此知晓实验原理对本次实验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我们实验能否成功的重要前提。
(4)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是实验报告的重要部分,实验过程中所观察或记录的生理指标,都应如实、正确地在实验结果中剪贴、记述或说明。如果要求用描记图表示,则需要将原始记录进行合理的标注和必要的文字说明,不得将原始记录原封不动地附在报告上。如果结果需要用表格形式表示,其表号、表名写在表的上方。凡是定量测量的数据,注意写明数据正确的单位。有些实验结果需要做统计学处理,求出均值、标准差及显著性检验。
(5)分析讨论
分析讨论是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解释,并判断实验结果是否与理论相符合。如果出现矛盾,应分析其中的原因。分析讨论是实验报告的核心部分,必须独立完成。对实验结果进行认真地分析讨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思考和文字表达能力。报告不应盲目抄袭书本,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但应注意使用专业术语)。提倡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与认识,以及需深入探索的课题。
(6)结论
结论是从实验结果和讨论中归纳出来、有高度概括性的结语,也是实验所验证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简要总结。结论的文字应突出重点、简明扼要。写好结论部分,有助于提高学生归纳、综合问题的能力。
实验一 离体肠段平滑肌自动节律性活动和影响因素观测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验证离体小肠平滑肌生理特性的实验方法。
2. 证明小肠平滑肌具有自动节律性和紧张性活动。
3. 观察若干刺激对离体小肠运动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如果将动物的小肠平滑肌离体,放置在化学成分、渗透压、pH、温度以及气体供应等因素十分接近机体内环境的溶液中时,可保持离体小肠段长时间地存活,并可观察到小肠平滑肌的自动节律性、紧张性收缩、伸展性及其对机械牵拉、温度刺激、化学刺激十分敏感,而对电刺激和切割刺激不敏感等一系列特性。通常用台氏液作灌流液,将离体小肠段的一端固定,另一端连张力换能器,即可通过一定的记录装置记录下小肠平滑肌的收缩曲线。
三、实验步骤
略。
四、注意事项
略。
五、实验结果
略。
六、思考题
略。
实验二 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其与刺激的关系及模拟失重对其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神经-肌肉实验的电刺激方法及肌肉收缩的记录方法。
2. 观察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反应的关系。
3. 掌握收缩时程的描述方法。
4. 观察不同频率的阈上刺激引起肌肉收缩形式的改变。
5. 模拟失重对抗重力肌收缩功能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每一块骨骼肌都是由许多肌纤维组成的。进行刺激时,不同的刺激强度会引起肌肉的不同反应。当刺激强度过小时,不引起肌肉发生收缩反应,此时的刺激为阈下刺激。当刺激强度逐渐增强时,可引起少数肌纤维发生收缩反应,这种引发肌肉做最小收缩反应的刺激强度即为该肌肉的阈强度。随着刺激强度的继续增大,参加收缩反应的肌纤维数量增多,收缩力量也加大,此时的刺激为阈上刺激。继续增大刺激强度,肌肉出现最大的收缩反应,此时即使再增大刺激强度,肌肉收缩反应也不再增大。可以引起肌肉发生最大收缩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为最适刺激强度。
对骨骼肌单收缩的分析主要有以下指标:Pt(单收缩最大张力)、TP50(单收缩达到最大张力50%所需时间)、TPT(单收缩达到最大张力所需时间)、RT50(从舒张开始至舒张到最大张力50%所需的时间)、RT75(从舒张开始至舒张了最大张力75%所需的时间)。这些指标分别可以反映骨骼肌单收缩的力量和收缩舒张时程、速度。
两个同等强度的阈上刺激,相继作用于肌肉标本,如果刺激间隔大于单收缩的时程,肌肉则出现两个分离的单收缩;如果刺激间隔小于单收缩的时程,则出现两个收缩反应的重叠,称为收缩的总和。当同等强度的连续阈上刺激作用于标本时,出现多个收缩反应的融合,称为强直收缩。后一收缩发生在前一收缩的舒张期时,称为不完全强直收缩。后一收缩发生在前一收缩的收缩期时,各自的收缩完全融合,肌肉处于持续的收缩状态,称为完全强直收缩。完全强直收缩的最大张力记为P0。
比目鱼肌是典型的抗重力肌,失重14天即可出现形态上的明显萎缩,故其收缩张力(单收缩张力与完全强直收缩张力)均显著下降。肌细胞内肌球蛋白亚基的不同使得肌肉细胞收缩时其供能方式有所不同,收缩形式有所不同。根据收缩速率的高低,肌纤维可分为快缩型肌纤维和慢缩型肌纤维。比目鱼肌为抗重力肌,其内部以慢缩型肌纤维为主,失重可使比目鱼肌内的慢缩型肌纤维向快缩型肌纤维转化,故而模拟失重后,比目鱼肌单收缩的收缩时程和舒张时程都会变短。
三、实验步骤
略。
四、注意事项
略。
五、实验结果
略。
六、思考题
略。
实验三 模拟失重对骨骼肌供能方式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
1. 对比快缩肌与慢缩肌供能方式的异同。
2. 结合模拟失重后比目鱼肌收缩功能的变化,分析太空失重环境对骨骼肌供能方式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哺乳动物的骨骼肌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在长时间废用状态下,会出现肌纤维细胞凋亡,肌纤维横截面积减小,肌张力减弱等现象,此即为骨骼肌的废用性萎缩。骨骼肌的废用性萎缩在失重、肢体制动、动物冬眠等情况下均可发生,对人类和动物的机体健康及运动能力造成显著损伤。在世界各国,尤其是我国载人航天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太空失重对人体骨骼肌生理的影响成为亟待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比目鱼肌(Soleus,SOL,位于人下肢胫骨侧后方)是典型的抗重力肌,内部以慢缩型肌纤维为主。失重对其生理功能有显著影响,其内部的慢缩型肌纤维会出现向快缩型肌纤维的转化,肌纤维的供能方式由有氧氧化向糖酵解转变。趾长伸肌(Extensor digitorum longus,EDL,位于人下肢胫骨侧前方)为非抗重力肌,内部以快缩型纤维为主,失重对其生理功能亦有影响。
在肌肉的能量代谢中,慢缩型(I型)肌纤维主要进行有氧代谢,三羧酸循环是有氧代谢的主要形式,其中柠檬酸合酶是其限速酶,柠檬酸合酶的活性可反映有氧代谢的能力。快缩型(II型)肌纤维主要进行无氧代谢,糖酵解是主要形式,乳酸脱氢酶是该过程中的一种重要酶,乳酸脱氢酶的活性可反映无氧代谢的能力。
本实验通过对模拟失重大鼠比目鱼肌、趾长伸肌内柠檬酸合酶、乳酸脱氢酶活性的测定,分析模拟失重对快慢型骨骼肌供能方式的影响。
三、实验步骤
略。
四、注意事项
略。
五、实验结果
略。
六、思考题
略。
实验四 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血细胞的计数、ABO血型的鉴定
一、 实验目的
1. 掌握测定血红蛋白含量的基本方法——比色法。
2. 学习红细胞、白细胞的人工计数方法。
3. 观察红细胞凝集现象,掌握ABO血型鉴定的原理,辨别血型,了解输血的一般原则。
二、 实验原理
1. 血型鉴定
血型是指红细胞的血型。是根据红细胞膜外表面存在的特异性抗原(镶嵌于红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来确定的,这种抗原或称凝集原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血清中的抗体或凝集素,可与红细胞膜上的不同抗原起反应,产生凝集,最后发生红细胞溶解。由于这种现象,临床上在输血前必须进行血型鉴定,以确保安全输血。在血型系统中最重要的是ABO血型系统(只要ABO血型系统相合,输血安全率可达91.4%),其次是Rh系统。
ABO血型系统据受试者红细胞上是否含有凝集原和所含凝集原种类的不同,可将血型分为A、B、AB和O四种血型。ABO血型鉴定是将受试者血液分别加入含凝集原抗体的标准血清中,观察是否有凝集反应的出现。根据凝集结果判定受试者血型。
2. 用比色法测定血红蛋白的含量
测定血红蛋白含量的方法很多,常用比色法。在此介绍用于目测比色的酸化法,即沙利(Sahli)氏比色法。其原理是在一定量血液中加入少许盐酸,酸不仅使红细胞膜破化,而且使原来位于红细胞胞内的亚铁血红蛋白转变成高铁血红蛋白,呈现稳定的棕色。用蒸馏水稀释后与血红蛋白测定计的标准色进行目测比色,则可得出每100ml血液中所含的血红蛋白克数或百分率。正常成年男子每100ml血液平均含血红蛋白14.4g,女子含13.1g。
3. 血细胞计数原理
(1) 血液中血细胞的计数是用适当的溶液将血液稀释后,放入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容积血液稀释液中的血细胞数目,再将其换算为1mm3血液中的血细胞个数。我国成年男性红细胞的数量为(4.0~5.5)×106个/mm3,平均5.0×106个/mm3;成年女性为(3.5~5.0)×106个/mm3,平均4.2×106个/mm3。我国成人白细胞数量为(4.0~10.0)×103个/mm3,平均7.0×103个/mm3。
(2) 计数板结构
计数板计数平台比整个玻璃板的平面低0.1mm,放上盖玻片后,平台与盖玻片之间距离(即高度)为0.1mm。平台中心部分各以3mm长,3mm宽精确划分为9个大方格,称为计数室,每个大方格面积为1mm2,体积为0.1mm3。四角的大方格,又各分为16个中方格,适用于白细胞计数。中央大方格则由双线划分为25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面积为0.04mm2,体积为0.004mm3。每个中方格又各分为16个小方格,适用于红细胞计数。
(3) 血细胞稀释液的成分及作用
红细胞稀释液:NaCl(维持渗透压)1g,Na2SO4(使溶液密度增加,红细胞均匀分布,不易下沉)2g,40%甲醛(防腐)1ml,蒸馏水加至200ml,备用。
白细胞稀释液:冰醋酸(破坏红细胞)2.0ml,1%龙胆紫(染白细胞核呈淡绿色)1ml,蒸馏水加至100ml,过滤后备用。
三、实验步骤
略。
四、注意事项
略。
五、实验结果
略。
六、思考题
略。
实验五 蛙类心室的期外收缩和代偿间歇以及蛙类心搏过程的观察
一、实验目的
1.学习暴露蛙类心脏的方法,熟悉心脏的结构。
2. 观察心脏各部位自动节律性活动的时相和频率。
3. 观察心室在收缩活动的不同时期对额外刺激的反应,了解心肌的生理特性。
4. 学习在体蛙类心脏活动的记录方法,了解心脏的电活动与机械收缩活动的时相关系。
二、实验原理
1. 心肌的机能特性:
两栖类动物的心脏为两心房、一心室,心脏的起搏点是静脉窦。静脉窦的节律最高,心房次之,心室最低。正常情况下,心脏的活动节律服从静脉窦的节律,其活动次序为:静脉窦、心房、心室。这种有节律的活动可以用机械方法或通过传感器记录下来,称为心搏曲线。阻断静脉窦自动节律的传出,观察各部分搏动频率变化;再阻断心房自动节律的传出,观察心脏各部分的搏动状况。
心脏收缩的机械活动,与心脏兴奋的产生、传导和恢复过程中的生物电变化,是两个不同的生理过程。心脏收缩的机械活动可以通过心搏曲线记录下来,而心脏的生物电变化可以能过心电图表现出来。同时记录心脏的机械活动与电变化,可以清楚地观察到两个生理过程之间对应关系。
2. 心脏的绝对不应期
心肌的机能特性之一是具有较长的不应期,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都处于有效不应期内(任何强度的第二个刺激都不会引起动作电位)。在心室收缩期给予刺激,心室都不发生反应,在心室舒张中后期给予单个阈上刺激,则产生一次正常节律以外的收缩反应,即期外(期前)收缩。当静脉窦传来的节律性兴奋恰好落在期外收缩的收缩期时,心室不再发生反应,须待静脉窦传来下一次兴奋才会收缩。因此,在期外收缩之后,就会出现一个较长时间的舒张间歇期,即代偿间歇。
3. 抢先占领和超速抑制
抢先占领:由于静脉窦的自律性最高,自动去极化的速度最快,所以在心房和心室起搏点自去极到达阈电位水平之前,静脉窦传导来的兴奋已促使整个心脏兴奋和收缩,故正常时心房和心室起搏点自律性无法表现出来。在心脏内兴奋传导过程中,它们仅起到传导兴奋的作用。
超速抑制:静脉窦对于心房和心室起搏点还可以产生一种直接的抑制,心房和心室起搏点受到其自身固有自律性更高的节律性所激动时,其自身的节律性就受到抑制,简称超速抑制。
三、实验步骤
略。
四、注意事项
略。
五、实验结果
略。
六、思考题
略。
实验六 离体蛙心灌流及节律性收缩影响因素观测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斯氏离体蛙心灌流法。
2. 了解心肌的生理特性。
3. 观察Ca2+及肾上腺素(E,epinephrine)、乙酰胆碱(ACh,acetylcholine)等对离体心脏活动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心肌具有自动节律性收缩的特性,可用人工灌流的方法,研究心脏活动的规律及特点;还可观察灌流液成分的改变对离体心脏活动的影响。
离体蛙心在任氏液灌流的情况下可以较持久地维持其生理特性。去除在体的神经体液影响,人为地改变任氏液中的离子成分或者加入某些化学物质,能使心脏的生理特性发生改变。
心肌的收缩其节律来自于心脏本身,故而是肌源性收缩;骨骼肌的收缩来自于神经的控制,故而是神经源性收缩。
三、实验步骤
略。
四、注意事项
略。
五、实验结果
略。
六、思考题
略。
实验七 反射时的测定及反射弧的分析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测定反射时的方法。
2. 了解反射弧的组成。
二、实验原理
从接受刺激至机体出现反应的时间即为反射时。反射时是反射通过反射弧所用的时间,完整的反射弧则是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的任何一部分缺损,原有的反射将不再出现。由于脊髓的机能比较简单,所以常选用只毁脑的动物为实验材料,以利于观察和分析。
三、实验步骤
略。
四、注意事项
略。
五、实验结果
略。
六、思考题
略。
实验八 人体动脉血压的测定、心音听诊与心电图的描记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并掌握间接测量人体血压的原理和方法。
2. 学习心音听诊的方法,识别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
3. 学习心电图的记录方法和心电图波形的测量方法,了解人体正常心电图各波的波形及其生理意义。
二、实验原理
1. 人体动脉血压的测定:
通常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并没有声音,但当外加压力使血管变窄形成血液涡流时,则可发出声音(血管音)。因此,可以根据血管音的变化来测量动脉血压。
当外加压力大于动脉收缩压时,动脉血流完全被阻断,此时在动脉处听不到任何声音。
当外加压力等于或稍低于动脉内的收缩压而高于舒张压时,则在心脏收缩时,动脉内可有少量血流通过,而心室舒张时却无血流通过。血液断续地通过血管时会发出声音。因此,恰好可以完全阻断血流的最小外加压力(即发生第一次声音时的压力)相当于收缩压。
当外加压力等于或小于舒张压时,血管内的血流连续通过,所发出的音调会突然降低或消失。在心室舒张时有少许血流通过的最大管外压力(即音调突然消失时的压力)相当于舒张压。
心脏收缩、血管外周阻力、血容量共同影响血压变化。三者都可以是药物的靶点(利尿、强心、舒缓血管)。
收缩压:90-120 mmHg - 判定低血压标准
舒张压:60-80 mmHg -判定高血压标准
(WHO 规定:舒张压> 85 mmHg/90 mmHg的中青年患高血压高风险较高)
常用两种血压计
(1) 水银血压计:精准,使用时打开水银开关锁,两人完成实验,听第一声和最后一声。(汞是剧毒物质,注意避免玻璃管破裂)
(2) 电子血压计:传感器可将力学信号转换为电信号。信号的二次转换传导,有误差,操作简单,一个人即可完成。
2. 人的心音听诊:
心音是由心脏瓣膜关闭和心肌收缩引起的振动所产生的声音。
正常成年人每一个心动周期内可以听到两个心音:
第一心音:音调较低,而历时较长,声音较响,(长、响、历时约0.1 s)。由房室瓣关闭和心肌收缩振动所产生。是心室收缩开始的标志,其响度和性质变化,常可反应心室肌收缩强、弱以及房室瓣膜的机能状态。
第二心音:音调较高,而历时较短,较清脆,(轻、脆、历时约0.08 s)。由半月瓣(肺动脉瓣/主动脉瓣)关闭产生振动造成的。由于半月瓣关闭与心室舒张开始几乎同时发生,因此,第二心音是心室舒张开始的标志,其响度常可反映动脉压的高低。
听诊器的使用:线摆直,软面接触身体,屏住呼吸,避免呼吸音干扰。
3. 人体心电图描记
心脏在收缩之前,首先发生电位变化。心电变化由心脏的起搏点-窦房结开始,经传导系统最后到达各心肌细胞,引起心脏肌肉的收缩。
心脏兴奋活动的综合性电位变化可通过体液传播到人体的表面,经体表电极引导并放大而成的波形为心电图。
心电图可以反映心脏综合性电位变化的发生、传导和消失的过程。但不能说明心脏收缩活动的变化。
正常心电图包括P、QRS、T三个波形,其生理意义为:P——心房去极化;QRS波群——心室去极化;T——心室复极化;P-R间期——兴奋由心房至心室之间的传导时间。
三、实验步骤
略。
四、注意事项
略。
五、实验结果
略。
六、思考题
略。
实验九 视野、盲点检查和声音传导途径检查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视野计的使用方法和视野的检查方法。
2. 证明盲点的存在,并计算盲点所在的位置和范围。
3. 掌握声音空气传导和骨传导的检测方法,学会鉴别听力障碍的方法,通过任内氏和魏伯氏(韦伯氏)试验,了解空气传导和骨传导的两种不同途径,进而了解临床上鉴别传导性耳聋和感音性耳聋(神经性耳聋)的常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1. 视野
视野是单眼固定注视正前方一点时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借此可了解整个视网膜的感光功能,并有助于判断视觉传导通路及视觉中枢的机能。正常人的视野范围鼻侧和额侧较窄,颞侧和颌侧较宽。在相同亮度下,白色视野最大,红色次之,绿色最小。
2. 盲点
视神经离开视网膜的部位没有视觉感受细胞,外来光线成像于此不能引起视觉,故称为盲点。由于盲点的存在,视野中也必然存在盲点的投射区域。此区为虚性绝对性暗点,在客观检查时是完全看不到视标的部位。根据物体成像规律,通过测定盲点投射区域的位置和范围,再根据相似三角形各对应边成正比的定理,可计算出盲点所在的位置和范围。正常人感受不到盲区,因为两眼同时视物,且眼球可以转动。
3. 声音的传导途径
声波在正常人主要经外耳、鼓膜和听骨链,再经卵圆窗传入内耳引起听觉,称为空气传导。声波也可直接作用于颅骨,引起内淋巴振动,产生听觉,称为骨传导。骨传导的效果远较空气传导为差。当空气传导发生障碍时,空气传导的效应减弱或消失,骨传导效应相应提高。由于鼓膜或中耳病变等空气传导障碍引起的听力下降或消失,称为传音性耳聋。由耳蜗病变引起的听力下降或消失,称为感音性耳聋。
三、实验步骤
略。
四、注意事项
略。
五、实验结果
略。
六、思考题
略。